查看原文
其他

走出去,发现没那么惨!

子木 子木聊房 2022-11-10
每一个睿智的买房人
都关注了「子木聊房」
正文3423字,阅读时间:大概9分钟


文 / 子木

昨天收到一封信,让我非常感动。

是那种震撼、敬佩、惊讶,夹杂在一起的触动,很多年都没有过了。

故事是这样的。


01

小李原来在湖北某地级市下面的一个县城里开个小饭店,年纪三十有五,老婆是县医院的一名护士。家里两个娃,男孩儿上了小学2年级,女孩儿刚学会走路。

夫妻俩赚得钱不是太多,但够花,这些年奋斗买了房子和车子,本来是一家幸福美满的小康家庭。

然而2020年年初,突发的疫情,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轨迹。

疫情防控,饭店半年无法开业,辛苦经营多年的小李,只能含泪关了小店。

而他的老婆,因为当初在一线抗疫,不幸感染,治好后只能居家疗养,好不容易痊愈去医院报道,结果被通知,不能上班了……

夫妻俩怎么也没想到,短短半年时间,双双失业,现金流断裂……全家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灾难。

电视剧的桥段,竟然一幕不落地砸在了这么一个和谐美满的小家身上。

小李躲在阳台一根烟一根烟地抽着,盘点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亏心事,能遭到老天爷这样的惩罚。老婆更是以泪洗面,不知如何是好。

后来疫情终于得到控制,周边的朋友和亲人劝小李,再借点儿钱开个店(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,疫情的反复,当地餐饮一直亏损),然而小李却一反常态,选择:

“逆行”。

按小李的话说,他当初正好看了一篇我写的文章,《哪些城市适合年轻人》,受到启发。

他人已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虽已不是年轻人,但一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希望,这也源于他对县城社会的无奈。

小李虽然农村出生,一路打拼到县城,但总觉得县城是一个封闭的“道场”,永远看不到天。

这里比的是关系网,这个当官的和那个当官的结成了亲家,那个开发楼盘的老板,大舅是什么县里的主任。

就连相亲也是这样,大家不看孩子有多出息甚至长相也无所谓,而是有没有稳定的工作,家里的背景是怎样的。

小小的一个县城,竟然活出了香港豪门联姻的戏剧感。

小李说,在县城里像他们这些开小饭店的就是底层,隔壁过来吃饭的领导,那得叫“莅临指导”。

于是在身边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,小李带着老婆孩子全家人,毅然踏上了去武汉的路。


02

刚到武汉,人生地不熟,前期非常艰苦。

小李租了一间10来平米的单间,一家三口住,男孩儿留在县城上学,奶奶帮忙照看。

小女儿老婆照顾,所以一家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。

但让他开心的是,武汉太大了,大到任何人都是陌生的,你来我往,谁都不会评价谁,谁都不认识谁,能赚钱的营生也比较多。

小李选择做了一名“骑士”,穿梭在楼宇之间给年轻人送餐,慢慢熟悉了这个城市,熟悉了这个行当。

有时候顶着近40多度的高温,有时候是瓢泼大雨,有时候因为路滑摔倒,可能一天就白干了,但他从未埋怨,只因心中的那盏灯从未灭过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送餐,小李发现了一个事实:

武汉大多数快餐店都不怎么赚钱。

外卖平台抽佣很高,同时餐饮店密密麻麻,竞争激烈,很多门店辛辛苦苦干了一年,都给房东白白打工了。

但他却发现楼下的夜市路边摊却很赚钱。

摊位成本很低,而且人流量足够大,每到晚上,小年轻都出来觅食,这里面有山南海北所有的小吃,容易集群。

小李再三思索后,决定不做“骑士”,用存的钱投资开个“路边小店”。有之前的经验,他对餐饮有着敏锐的嗅觉。

后来就是在家里的一连串的研发,最终从短视频学会了一道网红卷饼……研发过程几经波折,这里省略几百个字,就是讲述这个卷饼的研发和小店的经营。

当然后来他成功了,写这封信是因为他在武汉买了房。

小李卷饼非常好吃,被武汉很多探店博主传播,每天都是排着长队才能买到,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呢?

小李经营着2个500人的微信群,每天都有人在群里预定,晚上9点就卖完了,一个月能赚到2万多,好的时候能卖到3万多。

现金流够了让他信心倍增,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选择——把老家的房子卖掉做首付,然后在武汉买房安家,完成全家人的迁移。

精致的两室一厅,平米数不是很大,但很通透,阳光充足,次卧装了上下儿童床。

小李跟我说,他现在每次回到老家,身边的朋友都在问他干了什么发财的事情,他说是路边摊卖卷饼,很多人都不信。

甚至有人嘲讽,一个路边卖卷饼的,还能在武汉买房?但他不在乎,他觉得跳出了这个环境,已经对人与人之间的对比,不再那么在乎了。


03

小李的故事讲完了。我给他回信:

“不用感谢我,你要感谢你自己。”

这些年,我一直在主张让人们腾挪城市,腾挪资产,因为我看到了5年以后10年以后,有大量的城市会陷入衰败。

这是在城市化背景下,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,而且不可逆转。

然而很多人会说,哪有那么容易,“人到中年,身不由己。

的确,大家都知道大城市好,但从一个城市去往另外一个城市,不是一句话,年轻人无所牵挂,但中年人不一样。

上有老,下有小,走不出去逃不了。

涉及到大人的工作、孩子的教育,全家人迁徙实在太难了。当然更多还是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惧,万一到了大城市,混得更惨了呢?

往往谈到这里,一切都已经结束。

但小李的故事,却给人们另外一种可能:

就是在没有资金,没有工作,没有人熟人拉拢,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,他完成了一种跃迁。

这种跃迁,不是从县城到隔壁地级市,而是一步踏入省会。

有人肯定会说,这是“逼上梁山”和“幸存者偏差”,穷途末路的人往往会爆发出无穷的潜力,还很幸运。

事实上,我去过那个夜市,就在光谷的曙光城附近,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摊位数十个,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和中年人。

他们没有嫌弃这活儿脏和累,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社会地位,而是觉得很自在,只是一往无前地奋斗,赚更多的钱在这个城市中立足。

很多摊贩赚的钱,远高于坐在百米写字楼里吹空调的大学生。

大城市就是这样,可以赚钱的机会有很多,平台足够广阔,只要勤劳就能跟住这座城市的步伐。

还记得我当年第一次踏上北京,看着西站的车水马龙,人流入注,非常激动。

因为人流就是钱流,这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,孕育着无数的发财机会。那时候我认为我就是一个对金钱充满渴望,对更好生活充满欲望的年轻人。

这又有什么不对呢?

小李说,等他的买卖做大了,就要发展“分摊”,然后赚更多的钱,买更大的房子。

我相信这条路肯定会实现。

而这种抉择,影响的是几代人的命运。

未来他的孩子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,未来也会传递更有价值的资产与资源。

相比那些还在县城里天天攀比,打造密不透风关系网的人群来说,已经是一种平台能级之间的“跳脱”,代代差距越来越大。


04

到现在为止,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北京的一套房怎么能轻松卖到上千万,也无法理解这里的小孩子,一出生的资产,就相当于别人一辈子奋斗才能积攒的财富。

然而这就是出生红利,你以为的天花板,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地平线。

戳破人人平等和均富的窗户纸后,人们突然发现:

运气也是一种能力。

这种运气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。

经济只会在能产生更高效率的地方,不断正循环,而对于经济效益低下的落后地区,只是勉强维持平衡。

东北振兴了很多年,西部也大开发了很多年,城镇化里的“镇”也不是没投资,有结果吗?没结果。

到头来,还不是野蛮向上游聚集,以结果决定开始。

国运连城运,城运带人运。

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打开了窗口。

前段时间,郑州全面放开落户政策:

凡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具有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(含租赁)的人员,不受社保缴费年限和居住年限的限制。

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,因为河南是人口大省,人们都涌进了省会,会造成大城市病,但现在“大城市病”这个词,为什么突然消失不见了?

不仅是郑州,大连、济南、昆明等城市以及福州、石家庄、南昌等I型大城市(即城区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)也已全面放宽落户条件。

这意味着,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目前的土地和户籍改革都承认了这种不可逆性。

人们只有进入大城市,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分工,大城市经济规模较大,即使是低技能的人,生产率和收入也会更高。

比如小李现在开了卷饼摊,未来很可能开卷饼店,做成连锁。而在小县城,早餐、晚餐都在家里吃,市场需求小,类似还有外卖、快递、代驾、保姆、服务员等等。

正是这些低技能的服务业工作,支撑着大城市的繁华,也支撑所谓“高端人才”的生活质量。

所有人都能赚到钱,才叫做共同富裕,所有人提高收入,才能提高消费能力,而消费,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

05

有的人选择躺平,有的人选择奋斗。

这个世界,每个人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,千差万别,没有对错。

只是希望,有更多想要改变命运的小李们,能冲破枷锁,拨云见日终有时,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

子木精选内容:
加入我的星球,最真诚的买卖建议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